2008/8/27

第十八屆世界翻譯大會側記

新聞轉載自 鉅亨網
一個漢字草體的“言”字信筆寫來,形似人的側臉,左邊寥寥兩筆紅色勾勒,宛若虹彩———這是昨天開幕的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會標。大會組委會副主任、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郭曉勇這樣解讀:翻譯,作為人類跨越語言隔閡的工具,如一道飛虹,已成為當今世界國家與國家之間、文明與文明之間相互溝通交流、相互理解交融的重要橋樑,正與本次大會“翻譯與多元文化”的主題相合。

6句“謝謝”詮釋多樣性

昨天,聯合國助理秘書長曼加沙結束其主旨發言時的6句“謝謝”,引來掌聲笑聲一片。原來,他分別用英語、法語、俄語、漢語、西班牙語、阿拉伯語這6種聯合國官方語言來致謝。他以這一特別方式,表達語言、文化的多樣性,表達出翻譯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,正不斷體現其重要價值。

曼加沙先生提起了聯合國工作中遇到的翻譯“尷尬”。一次多方談判中,在涉及聯合國曾有的一個決議時,一些對該決議滿意的談判國家代表要求用“重申”這個動詞來強調其重要性,而另一些對它並不滿意的國家代表卻只接受用“提及”這個詞,雙方一度僵持不下。怎麼辦?最後,大家終於確定用“認識到”這樣一個動詞。

在經貿合作、民間交往中,翻譯同樣讓這個有著幾十億人口的“地球村”越來越融洽。來自國際旅遊組織的一組資料令人驚歎———1950年,全球遊客總數不超過2000萬;而去年統計顯示,這一數位達到9億;根據估計,在不遠的2020年,漫遊地球的人數將超過13億。

交流不急於評價“好不好”

會上,郭曉勇引用了我國著名翻譯家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的一段話:“如果用河流來做比喻,那麼中華文化這條河,有時候水滿些,有時候水少些,但是它從來沒有乾枯過。原因就是經常有新的水注入,不管是大水、小水,總會注入。最大的注入有兩次:一次是印度來的水;一次是西方來的水。兩次水的注入,實際上全部靠翻譯,要沒有翻譯的話,水是注不進來的。”

多姿多彩的文明共存與交流,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與和諧的重要載體。原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指出,尊重他者,是文化間相互溝通、相互理解的基礎。西方文化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,但正如西方古老諺語所言,“一個硬幣有兩面 ”,西方文化也有其不足之處,並不能提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,有時候好心也可能辦成壞事。中國也有一句老話叫“水至清則無魚”,說的就是過分追求極端可能達不到理想結果的道理。

吳建民說,站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,遇到事情不急於評價“做得好不好”,而先仔細觀察、體驗“為什麼做”、“怎樣做”,才能進行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,讓東西方文化更好地相融並存,共同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綻放光彩。

香菱有了西班牙名字

誰會想到,《紅樓夢》裏的“香菱”也迫切需要一個西班牙名字?幾年前,這部中國傳統文學巨著的西班牙語版的翻譯者們就遭遇了這個“難題”。為啥?西語裏沒有專門與中文“菱”相對應的詞,再查艱深的西語植物學詞典,有“菱”了,可還分“三角菱”、“四角菱”等等好多種,“香菱”的“菱”又該是哪一種呢?而且,若直譯“有香氣的菱角”或簡單音譯,顯然無法簡潔地體現原文之美……最後群策群力,西語裏的“睡蓮”成了香菱的外國名字,這是有講究的———《紅樓夢》裏,香菱的乳名不就是“英蓮”嗎?

從“摳”一個名字,到如今四大名著全都有了外文版,去年10月,在全球最大書展———法蘭克福書展上,我國出版的外文系列叢書《全景中國》、《中國民間文化遺產》等吸引了眾多關注目光。從“走出去”到“請進來”,譯成漢語的海外文學作品也源源不斷與中國讀者見面。以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為例,前者2005年出書720種,2006年出書861種,其中外國文學占總量40%左右;後者2006年出版外國文學303種,占出書總量的50.2%。

沒有留言: